(資料圖)
野生植物由10年前的153種增加到162種,鳥類由5年前的227種增加到258種……在京津兩地協同合作下,天津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物豐富程度持續上升,成為周邊人民共享的綠色空間。
蟲鳴鳥啼、鳶飛魚躍,生物多樣性是考察一地生態狀況的真實標尺。京津冀幅員遼闊,環境多樣,山地河湖、濕地草原、海岸灘涂等地理要素十分豐富,是各類生物生存繁衍的美好家園。然而,京津冀地區以全國2%的土地養活了全國近8%的人口,生態環境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永定河一度斷流,豐寧草地曾經沙化,沿海灘涂被過度開發,承德的山坳里甚至堆上了不少礦渣……環境的惡化,帶來生物種類的減少,尤其是一些珍稀動物和候鳥不見蹤影。發展步伐走得快了,如何留住鳥語花香,恢復山明水秀?成為擺在整個區域面前的重要問題。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落地見效關鍵在于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多年來,京津冀撐起環境保護“生態傘”,打造協同發展“生態圈”,跳出一地一域打造出點、線、面相結合的一體化生態保護體系。從利用“成本共擔”的經濟杠桿撬動上下游共護一泓清水,到合力壓減過剩產能從源頭守護一片藍天;從共享環境數據協力保衛73處“地球之腎”,到產業鏈協同實現礦渣變廢為寶……通過區域合作,三地相互配合也相互成就,實現了生態環境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變化不僅居民感受很深,珍稀動植物也在“用腳投票”,白鵜鶘首次在曹妃甸濕地現身,華北豹再現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頭潛鴨首現石家莊滹沱河濕地,栗斑腹鹀近80年后重回密云山地……生物多樣性讓京津冀生機勃勃,也為全國生態保護積累了寶貴經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協同發展的有力支撐。生態紅利之下,發展紅利不斷涌現。就拿天津寧河區來說,立足七里海濕地生態資源,統籌實施七里海濕地修復保護,繼續建設未來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區、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瞄準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重點吸引一批綠色制造業項目來此落戶。站在潮白新河大堤上舉目四望,無邊的翡翠世界映入眼簾,生產線上流動的光伏組件與閑庭信步吃草的麋鹿相得益彰,這不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縮影么。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