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中國老齡協會指導,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和新京報社聯合舉辦“2023老齡產業發展論壇”。在“老齡健康產業的創新與實踐”圓桌論壇上,中國老齡協會事業部主任李志宏、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老齡健康研究所研究員伍小蘭、中國老齡產業協會醫養結合與健康管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牟麗娜和太平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魯昌等嘉賓,圍繞醫養結合方面涌現出的新業態與新模式,以及社區居家養老等老齡健康產業面臨著怎樣的機遇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養老服務聯合體值得關注
無論在醫養結合還是養老服務領域,養老產業的業態創新推進非???,無論是理論方面研究,還是實踐的創新模式都層出不窮。李志宏表示,這兩年主要關注兩個地方的實踐模式,這兩個地方的實踐模式也代表了今后無論是養老服務業還是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方向。
“一個是上海的為老服務綜合體,一句話概括就是硬件智能化、軟件人文化、服務智能化、一網信息管理、一個窗口服務,這些有效地整合了各種為老服務的資源,實現了多元主體一體化供給。另一個就是北京的養老服務聯合體。這個模式已經進行了升級,基本都是以社區養老驛站或者老年人養護中心為依托,有效整合了街道社區以及街道社區之外的養老服務供給主體,包括社會主體、個人等。”李志宏說。
李志宏認為,在這兩種模式中,北京街道社區層面的養老服務聯合體更加值得關注。跟以往相比,養老服務聯合體的革命式創新之處就在于,以前養老服務或者健康服務資源都是條塊分割、縱向管理,現在通過養老服務聯合體,實現了街道社區層面域內橫向的連接。
北京街道、社區層面的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也引起了伍小蘭的注意。在伍小蘭看來,北京的一些街道建立區域式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這跟未來的養老需求非常貼合。一方面可以補充完善本區域公共護理資源,比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嵌入老年護理中心,跟街道內部社區養老中心、驛站、其他社區養老機構可以形成相互銜接。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社區居家上門的醫養服務,可結合家醫和家床的綜合服務,通過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家醫上門為家庭養老床位的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這就可以很好地把養老服務中缺乏的醫療和老年醫療護理的服務整合起來,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做法。”伍小蘭說。
自2015年醫養結合試點以來,目前逐步形成了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特別增加了醫養結合,貫穿全過程、全方位的養老信息模式。牟麗娜則表示,在這個基礎上,國家把醫養結合納入了公共衛生體系。納入公共衛生體系意味著醫養結合的地位和國策是相結合的,這意味著醫養結合對老年人健康全方位的呵護。
牟麗娜認為,醫養結合醫療是基礎保障,不僅居家,社區、機構床位要結合,同時也要依據老年人的特點,做好緊急救護保障服務。
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內容方法、路徑上跟醫療機構要區分開。醫療機構有自己的標準體系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要做的是以中醫,及科技支持,整合健康管理方法及功能性食品,結合老人生活方式,做好細致精準精細化有效個性化康養服務。
在魯昌看來,保險公司在醫養結合領域也是一支比較重要的力量。保險公司主要通過兩方面來推進醫養結合,一是新建醫養結合養老社區,社區通常都會配建康復醫院、護理院。在養老社區構建一個從應急救助到日常健康管理,再到老年康復的閉環服務體系,提供相對完善的醫養結合服務。另一個就是通過整合資源,推出銜接健康管理、養老權益的保險產品,為保險客戶提供“金融保險+醫康養服務”。
在老年人的需求痛點上發力
李志宏表示,同其他產業相比,老齡產業有一個最大的確定性就是客戶群體龐大,老年群體從現在到2050年數量要翻一番。所以,無論是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業或者醫養結合的發展,面臨的機遇比較多。另一方面,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現在老年人養老向享受型、參與型轉變,更多的老年人追求健康長壽,這就為產業形成很大的需求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機遇。
同時,在李志宏看來,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目前處于老齡產業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的階段,養老產業發展要有資源為依托,這就要求公共資源的配置要往居家、社區層面傾斜。
伍小蘭也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快速發展,醫養服務發展前景巨大。到2035年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醫養服務需求必定面臨快速的爆炸性成長。隨著“60后”群體進入老年人行列,他們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消費理念有非常大的變化,他們的服務需求是更加多元化的,對品質養老需求也是更高的。
此外,伍小蘭表示,養老產業的巨大需求還有人口老齡化跟城市發展轉型疊加帶來的寬口徑的發展機會,未來二三十年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這也表明,養老服務發展程度將成為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或者內生活力很重要的指標,能不能把勞動年齡人口留得住,解決他們父母,包括自身養老的后顧之憂,同時能夠讓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建設充滿活力的老齡社會,這些都成為城市內在的需要。
對于政策紅利的引導,醫養結合或者康養結合服務中可能會出現的新機遇,在牟麗娜看來,我們國家從政策層面,包括產業化未來發展方面,最核心的三大要素都具備。一是消費人群龐大,二是涉及一二三產的供應體系,三是國家已經提出老齡經濟是未來GDP的支撐點,是產業發展的根基。
牟麗娜表示,老年人健康需求是第一大需求,但是老年人對健康的擔憂也是存在,尤其是慢病、帶病養老。“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于產業發展,我認為是不用質疑的,應該有很蓬勃的前景。”
不過,牟麗娜也強調,如何做好醫養康養為老服務,要根據區域化老年人的需求及痛點,用好國家現有政策法規,規劃好服務內容及實現路徑,最主要核心是找出老年人的痛點,解決老年人問題。作為企業發展的機遇也好,政策支持也好,都需要在老年人的需求痛點上發力。
在政策引導和實際需求并存的情況下,魯昌表示,從企業角度講,居家養老是非常復雜的。目前從供給端來看,有醫療機構、健康管理機構、衣食住行生活服務機構、活動旅游文化服務機構等,這些供應商是做專業服務的,但是必須要有真正的運營主體能夠對各類供應商進行有機整合并對運營服務品質作總體把控。這對運營主體的整合能力和品控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此外,魯昌也指出,除了擁有客戶資源,如何對海量的居家服務需求快速識別并有效匹配,則是要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需要構建強大的綜合智慧運營管理平臺來提供有效技術支撐。隨著5G、AI、大數據等專業技術的快速發展,構建綜合平臺不是難題,但是這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處理好政府、市場關系,社會各方主體找準定位,協同發力。
關鍵詞:
推薦閱讀